本文转自:漯河日报
工人们正在察看酱豆。
(资料图)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宜书
“这家酱豆味儿美得很,我从小就爱吃。”近日,在郾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孟庙镇拦河刘村的郾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五美”酱菜制作现场,探寻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中酱豆和西瓜酱是生活中的常见酱品,晒制技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晒好的酱既可作为小菜亦可作调味品。由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工艺繁琐、过程漫长,加之市场上各种现代工艺生产的酱制品应有尽有,这种传统制酱手艺正面临失传。郾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五美”酱菜技艺传承人王琪坚守百年古法工艺,利用古老的酱豆制作技艺,把一粒粒黄豆、一块块西瓜、一瓣瓣大蒜,做成了一个健康特色食品产业。
“打小就喜爱吃家里的酱豆。每每回忆起来就感到喜悦和幸福。也正是这份记忆和美好的感觉让我辞了职,选择从事酱菜行业,成为‘老五美’酱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王琪说,2019年,他把废弃的厂房改造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老五美”酱菜厂。
记者跟随王琪到厂房内,见到一缸缸封存的酱豆。“小缸有186个,每缸重400斤左右,大缸有80个,每缸重1000斤左右,另外还有24个吨缸。”王琪说,这些酱缸仿佛有“魔法”,西瓜瓤、黄豆、大蒜等材料进入酱缸后能变出千般滋味。
王琪告诉记者,做酱豆需要一个繁琐而漫长的过程。以黄豆酱为例,酱豆主要原料为大豆、面粉、食盐和水,为保证质量,他们选用的是东北优质黄豆,并且制作时只挑颗粒饱满的,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做酱豆关键在捂和窖,每年在平均温度大概20℃时开始做:先将黄豆清洗干净后煮熟,然后温热时拌入面粉,接着自然晒制,最后再入缸发酵……传统技艺制作酱品时很考验制作者的经验,对发酵的温度、湿度需要非常注意。这一道道的工序包含着制作者的心血,在历经200个日日夜夜后,黄豆酱才制作完成。
“我们家的酱豆具有色泽鲜艳、咸中带甜、酱香味浓、清香可口等特点。春节期间,大家吃腻了鸡鸭鱼肉,想改改口味,就选择我们家的酱豆。随着许多饭店的批量采购,目前我们的产品产销两旺。我也凭着这门技艺走上了致富之路。”王琪一边走一边介绍。
厂房另一端,工人们正忙着将做好的豆瓣酱装瓶、打包,送往市区及周边多地。“一人富不算富。”王琪在用心传承和发展“老五美”酱菜技艺的同时,还带动附近的群众脱贫致富。王琪介绍,忙时有二十多名附近的村民来这里干活。他们还定点联系附近村的5户脱贫户来厂里干些轻松的零活,一天有几十块钱的收入。
传统技艺搭上乡村振兴的发展快车,百年传承的酱菜美味历久弥新。今年,王琪准备为自己家的酱菜制作技艺申报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将之打造成我市的一张名片,让更多人品尝到“漯河的味道”。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