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阿坝州汶川县第六届马拉松在汶川特别旅游区鸣枪开跑,来自全球各地的近万名跑者齐聚大禹故里、樱桃之乡,用脚步丈量汶川大地的变迁与发展。
(资料图片)
从映秀镇出发,穿过岷江,一路向南,途经漩口隧道、寿江大桥、禅寿老街,最终到达水磨古镇。一路上,跃动在跑者视野里的,是一张张汶川人热情的笑脸,一颗颗甜樱桃正当季的娇艳,一栋栋农家小院安谧的生活气息……
鸣枪开跑
一场马拉松,奔跑者跑出了夏日的精彩,也跑进了汶川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弹指一挥间,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换了新颜,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片片绿荫生机盎然、一朵朵鲜花争先怒放,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汶川儿女和汶川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淬炼与升华,并焕发出走向跨越崛起的强大力量与夺目光芒。
旧貌换新颜 跑出旅游“加速度”
沧桑巨变十五载,羌乡花开引客来。汶川,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地之一,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
汶川因岷江(古称汶水)而得名。岷江在川西大地上蜿蜒穿行,沿江一路北上,阿坝州南大门、藏羌汉文化连接枢纽——映秀便坐落于此,江畔两旁一排排沿江而建的小洋楼整齐排列,东莞大道两旁游人如织,餐馆、民宿更是生意红火。作为2008年那场8.0级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这片土地在社会各界的倾心援助下,迅速实现从百废待兴到涅槃重生,又转向发力文旅产业,如今已成为了汶川旅游版图上的一张新名片。
映秀镇
现在的汶川人,许多都吃上了“旅游饭”。漫步映秀镇街上,一家名为“老古董”的火锅店外墙上“我在映秀等你”六个大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火锅店内,董伦瑞、董伟两兄弟正在忙碌地准备下午营业所需的食材。“店内一共有14张桌子,还有4个包间,几乎每天都能坐满前来映秀旅游的游客,最多的一天能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如今的日子,是过去董伦瑞从来没想到过的。
“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我辗转了很多城市,那十年有太多记忆,但更多地是想回到我的家乡。”董伦瑞说,现在随着家乡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流,小镇能留得住游客了,人气也越来越旺。面对未来,董伦瑞信心满满,“旁边还有个店铺,下一步也计划打造出来,扩大经营”。
十五年来,在汶川各处,“重生”的故事不计其数。灾后重建伊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就成为了汶川书写新篇的“关键词”。汶川县东部,漩口镇赵公村从前烟囱耸立,烧砖是村上的支柱产业,一度造成空气污染,树不长叶,梅花不开。如今这里山清水秀、花开遍地,打造微景观、微景点,荒山黑山变青山,更变成了金山银山。
漩口镇赵公村
“赵公村依山傍水,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地方。随着近郊游持续走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汶川、走进赵公山,这里也被誉为成渝地区人民避暑纳凉的‘后花园’。”赵公村云里雾里樱花里民宿负责人孙福林一边与工人商讨民宿风貌改造,一边告诉记者。
看着村上人气越来越旺,孙福林开始瞄准了旅游业。“目前一共有22个客房,能够接纳50余人,游客越来越多,计划将独栋小木屋增加至30个。”孙福林说,赵公村当前正借势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住宿、旅游为一体的休闲目的地,加快步入乡村旅游发展快车道。
高速公路穿山而过
据悉,近年来,依托交通、生态环境等优势,汶川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以“康养游”为代表的旅游业逐渐兴起。2022年,汶川县全年接待游客65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1.5亿元,抢抓机遇蹚出了旅游致富路,跑出了旅游“加速度”。
截至目前,汶川先后打造了包括映秀地震遗址、三江生态风景旅游区、水磨古镇在内的1个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包括绵虒、威州、龙溪在内的1个4A级旅游区和包括克枯、雁门等10余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农家休闲屋、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开发。
农业促增收 跑出产业“加速度”
在汶川,“旅游饭”美滋滋,“农业饭”更是甜滋滋。
汶川是“樱桃之乡”“甜樱桃基地”,甜樱桃栽种最适宜的区域,世界甜樱桃最优质产区之一。5月,在海拔1350米的高半山上,灞州镇漫山的甜樱桃映红整片峡谷。再过不久,汶川百姓的感恩果、致富果、幸福果,将“走”出高原,“飞”出大山,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发挥甜樱桃产地优势,依托无忧花果山打造,已经形成了家家都是采摘园的格局,每年接待采摘游客约1万人次,田间采摘销售甜樱桃约10万斤,销售额达25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坚持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长效路径。”灞州镇克枯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克枯村正以汶川县新兴场景业态倍增工程为契机,打造旅游服务集群,带动当地百姓参与到生态旅游产业、新业态产业发展中来。
2022年,克枯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村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甜樱桃基地
“小水果”撬动“大经济”,智慧农业更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发展。
在水磨镇的农业产业园,通过超大屏幕,园区内植物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即时数据可尽收眼底。“这个智慧农业大棚采用现代化设备,实现自动浇水,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线强度,每个棚内都实现了可视化管理,保障了果蔬生产不受时节影响,同时产量也提高了。”据介绍,目前汶川全县已建成 10个这样的农业数据可视化项目,覆盖 1500 余亩农园果园;建成产业基地20.95万亩、特色小水果面积73万亩、标准化果园20个,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汶川县切实践行“两山”理论,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做精做优甜樱桃、青红脆李为主的汶川特色水果产业。在探索中不断优化结构、丰富品种,目前已发展出甜樱桃、脆李子、猕猴桃、苹果、杏等10种水果,春季的花团锦簇与秋季的硕果累累,已成为汶川乡村振兴画卷上分外动人的美景。
不仅如此,汶川县还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按照省委“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农业发展思路,聚焦“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健康果”“绿色菜”“有机茶”“放心肉”建基地、补链条、创品牌,致力于做足汶川“土特产”文章,大力推动汶川茶业振兴,持续促进了区域内群众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满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需。
工业挑大梁 跑出绿色“加速度”
除了近年来声名渐盛的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业,汶川这些年写就的发展新篇里,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十五年来的艰难转型和重生中,工业悄然扛起“大梁”。
十五年前,汶川的工业产值占整个阿坝州的70%以上,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县。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汶川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达139.1亿元。
“后续如何发展振兴,实现产业‘造血’?”是当时汶川面临的艰巨任务。
多地已不适合再发展原有产业,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十五年间,汶川对工业布局进行重新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产能,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将大多数高耗能、污染大的工业硅、电石企业全部外迁建设。
漩口工业园区
走进汶川县漩口工业园区,记者见到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订单。神州锆业2013年在汶川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了汶川工业发展的新亮点。“我们作为人造宝石生产企业,对环境要求高,公司几经辗转从福建到广西再到四川汶川,是看重汶川水电资源丰富,环境好。”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珍说,汶川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落户企业优厚的政策支持,加之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物流越来越便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当前公司总共有34条生产线,全线实现自动化满负荷生产,年产量达到7000吨,但订单源源不断增加,早已供不应求。”刘国珍透露,随着市场的不断好转,今年公司将迎来一个新起点,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亿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汶川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成效凸显。“一园四区一线+飞地”工业发展布局全面构建,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传统工业重镇转变成为了新型工业重点县。大力发展水电、铝、锂、人造宝石等绿色工业,助推电商物流等产业不断集聚延伸,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发展壮大。
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汶川已成功培育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汶川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规上企业43户,绿色工业提档升级。2022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6.4%。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4户,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3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
今天的汶川,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正吹响蓄势发力的集结号,全力推进“一区两地六示范”和“四型汶川”建设,以汶川人的坚强与奋进全力跑向新征程新目标,跑出发展“加速度”!
(四川经济网记者 严易程 文/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