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 内容

环球最资讯丨「散板如歌」骆洪宾丨文楼

发表时间:2023-07-06 14:47:26 来源:齐鲁壹点

01

余秋雨老师在散文《狼山脚下》中写道:“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


【资料图】

同样处于江淮平原上的淮安,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古邑,曾是重要的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漕运总督府也驻节在“居天下之中”的古城里,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明·姚广孝《淮安览古》这样吟道:

襟吴带楚客多游,

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

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

坝口帆开起白鸡。

胯下英雄今不见,

淡烟斜日使人愁。

行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的感觉与余秋雨老师说的一样,以一个“文”字开头的风景很多,有文庙、文渠、文通寺、文通塔、文府路、文思桥、文津书院、文津桥等。此外,还有一个文楼饭店。我想,一个饭店也取名叫“文楼”,似乎有点让人费解!

早就听淮安的朋友说,文楼在千年古镇——河下,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是一个闻名于世而又百年不衰的老店。文楼兴办初期,只卖清茶、早点,乃是茶馆。后逐步增设涨蛋、卤肉、煮干丝、蟹黄汤包等,味盖淮安。老店历久弥新,后又经营特色淮扬菜,便成为河下古镇上最有名气的饭店。旧时,因与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文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由此而得名。

暮秋的午后,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我怀揣着一颗好奇心,约了五位文友同行,慕名前去文楼探秘。我们从老淮城的西门桥出发,沿着里运河的东堤北行。一条长路,湖光水色荡清波,草木斑斓入画来。沿途的子母殿、漂母祠、韩信钓魚台、萧湖、枚里亭、御码头、闻思寺等名胜古迹,一一从眼前闪过,河下古镇便呈现在眼前。

02

文楼为何建在河下古镇上?与这座古镇又有什么渊源?站在里运河大堤上,我把河下古镇的历史简单梳理一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吞并越国以后,决心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为了便于运送兵员粮草,便由邗城(今扬州)为起点,开凿了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北至淮安末口,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淮安末口周边逐步形成了集镇聚落,河下繁荣自此开始。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旧时称山阳渎),沟通了江淮的水路运输。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后,又在此地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后又建坝筑闸。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处调兵运粮。南宋名将韩世忠和淮安籍夫人梁红玉曾驻兵于此,镇守淮安,让金军闻风丧胆,留下了一段佳话。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的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

那时,运河上南来北往的漕船如织,八方商旅南来北往,当地人烟稠密。因此,河下古镇夜不息市,店铺、茶馆、浴池、酒楼林立,百业兴旺,繁华空前。商业的繁荣,也造就了河下人文蔚起,科名相望,仅明清时期,就出了67名进士,其中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还有160多名举人和贡生。吴承恩晚年归隐河下古镇打铜巷旧宅,创作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开创了神魔长篇小说之先河,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河下志》载: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63座牌坊,55座祠庙,102处园林,富商的毫宅甲第连云……

如此说来,河下古镇历史久远,人杰地灵,文风昌盛,是一块风水宝地。文楼建在这里,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03

落日余晖中,里运河大堤上视野开阔。向东北方向望去,河下古镇的风景一览无余。眼睛中,一大片青砖黛瓦的古老建筑群中,牌楼巍峨耸立,街市热闹非凡,小巷曲折悠长,庙宇烟雾缭绕,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美妙感觉。

来到河下古镇的西湖嘴,猛然想起明代诗人邱浚写的一首诗:“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年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古人留下的一首诗,写尽了这里当时的风光。

走进湖嘴大街,一条水陆转运车辙下的石板古道延伸至远方,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店幌随风飘荡,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和小吃沿街叫卖,游客们来来往往,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这是我来到这座古镇之后看到的。

我们步履悠然,走进时光深处。古镇巷陌相连,转入花巷,文楼就跃入了眼帘。

文楼面西临街,位于古镇繁华地段。一座古意盎然的单体式门楼,在沿街的店铺中显得别具一格,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镂空木雕的红色门楣,匾额上书“文楼”两个金色古体字,一对红灯笼悬挂两边,门柱旁侧有楹联一副:

何来扑鼻异香循寻八百里方至河下文楼,

哪有文化瑰宝溯源二千年乃是淮扬美食。

小巧别致的一座门楼,造型精美绝伦,石、砖、木、瓦等材料丰富,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集传统工艺之大成,尽显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抬脚走进门楼,一条方砖甬道直达前院。环顾四周,老屋数间,古色古香,砖瓦缝隙之间透露出苍老的气息;古井一口,是河下古镇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代代人生活的记忆;翠竹一簇,临风挺拔,凝眸中仿佛一片绿意落于心间;乱石几堆,有生命的诗意和美好,此处无山胜有山;墙壁一面,镌刻着文楼小记,一段文采斐然的文字和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故事,娓娓诉说着文楼的前世今生……

文楼小记,抄录如下:

文楼——淮上古之名楼也。南濒大运河,北依古淮水,位居古镇河下之中心,韵汲名城淮安之文风。虽无岳阳楼范公之名篇传世,亦无鹳鹊楼王公之绝句赞词,然三楹小楼得古韵文化之熏陶,领淮扬美味之风骚,文人雅士品茗其座,市井妇孺,尝鲜其间,更得帝王驾临,致小楼名闻遐迩。祖传,乾隆帝南巡途经河下,闻小楼盛名,遂引大学士纪昀,轻装简从,

亲临小楼。观前明探花夏日瑚手书抱柱佳联:“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诗”,品味之余,更见楼上宾客,正以赌对为乐。乾隆自感文功武略,独步天下,更加纪昀在侧,胜筹在握,便参与其中。不想一垂鬏村姑,信口出一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君臣苦思良久,竟哑言无对,遂赐名小楼曰“文楼”。文楼自此名声大振,文人墨客争相往顾,然村姑所出之上联,数百年竟无人以对,以致传为佳话。

庭院中,见到两根圆木立柱,一柱上写有村姑的上联,另一柱上则空无一字。我们几个虽然自诩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小文人,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的文章,可是面对村姑的上联,摇头晃脑、苦思冥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一位文友无奈地说:“太难了,十三个字中,有大小、上下、东南西北等八个需要对应的字,还要有那一种意境,真是一副绝联。”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也有人对出下联的。但是,都有点牵强附会,达不到语言质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和楹联对仗工整的规律要求。

文楼,门小院大房屋多,寓含旧时民宅那种显贵不显富之意。前院南边,由一道月洞门引入,是一个园林式的四合小院。面南一排厢房,面东和面北有两层小楼相联,面西一堵花墙,四面回廊悠长婉转,曲径通幽。院落中,砖木房屋、花草树木、假山水池、楹联匾额、红色灯笼等元素,增加了有限空间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显示出传统建筑格调的无穷魅力。暮色中,小院里一片宁静,氤氲着淡淡的桂花香气,沁人肺脾。置身于此,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忘却了尘世中的一切烦恼,独得一方清静与悠闲,自然心境大好。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思绪随意飞扬,似乎眼中的一切景物皆可成文章。一位文友显摆了一下,手握一本书在院中徘徊,确有古代文人之风度。

进入文楼近半个时辰,观门楼,对趣联,逛花园,看古屋,赏花草,如同在一座古宅大院中游玩,丝毫没有感觉到这里是饭店。

04

天色渐暗,身边的老屋里亮起了灯光。接待我们的友人说,上二楼去喝酒吧!此时,我们才缓过神来,隐约有一股菜肴的味道随风飘来。从小楼的一侧拾级而上,推开二楼的一扇雕花木门,仿佛来到了一个古代文人的家里。三大间房屋,四梁八柱,中无隔墙,屋中的景物一目了然。天花板上的方形宫灯、粉墙上的名人字画、圆木立柱上的楹联、博古架上的古玩书籍、老式矮凳上的古琴、八仙桌边的太师椅、圆桌上的古瓷餐具,以及身穿蓝底白花传统服饰的女子服务员,处处都传递出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令人感叹不已。离开席还有一段时间,屋子里的人们兴致盎然,谈笑风生,或品香茶,或观字画,或赏古玩,或读楹联,或谈古论今……

不经意间,一位身着汉服的妙龄女子推门而入,端坐在古琴旁,弹奏起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琴声袅袅,动人心弦。此时,大家围桌而坐,一道道精美无比的淮扬菜依次上桌,一场顶级的美食盛宴开始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河下的友人介绍起淮扬菜的历史。他说,淮扬菜历史悠久,味兼南北之长。形成完整而独具特色的菜系,则在清代中叶。不仅与淮上物产丰富有关,更与河、漕、盐、榷、驿密切相关。明清时期,经营盐鹾的晋、徽豪商则多数聚居河下。这些在淮安的达官贵人食厌珍馐,味思猎奇,加之富能敌国的豪商巨贾们以其财雄,也食不厌精,味不厌新。河下古镇在淮扬菜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且举足轻重的地位。旧时的几大著名菜馆,皆聚集在花巷附近。文楼,以蟹黄汤包和涨蛋闻名海内外;武楼,以酵母串汤包为专长;宴乐,以长鱼席和开洋蒲菜名闻遐迩……

在文楼做客,仪式感很重要,这一点表现的十分完美。年长辈份大者先入席,坐首位,请客的主人末席相陪;开席后,坐首位的客人先动筷子;上菜的程序有定式,先冷盘,后烩菜,再热炒,中途上蟹黄汤包,点心和果盘压后;酒后,每人来一小碗阳春面;服务员上菜,一一报菜名。一只小小的汤包,还吃出讲究来,给人一种妙趣横生的感受。汤包端上桌,要趁热吃味道才最鲜美。先用汤勺舀上一点香醋、姜末、香菜,吃的过程是“先开窗,再吮汤,最后连皮都吃光。”当地有民谣夸奖:

桂花飘香菊花黄,

文楼汤包人争尝。

皮薄蟹鲜馅味美,

入喉顿觉身心爽。

在文楼喝酒,是旧时的那种青花瓷小酒杯,细斟慢饮。开席的门面杯是两杯,此后相互之间敬酒,酒量大的一口干,酒量小的喝半杯,尽在随意中。但是,有敬要有回,必须是双数,显有来有往之意。席间,不划拳,可行酒令,可吟诗作对,可猜灯谜,可讲故事。席上,恰逢一友人过小生日,另一友人即兴出一谜面:“日出东方喜洋洋”。

这条谜语很好猜,谜底是:“生日快乐!”一条谜语,活跃了气氛。瞬间,一种无穷的乐趣萦绕于心。

在文楼吃淮扬菜,不光是味觉上的享受,也是视觉上的享受。除地道正宗、色香味形俱佳外,也可以说吃的是一顿文化大餐,感受到的是一段陈旧的历史。在舒缓静心的古琴声中,大家一边饮酒尽欢,一边品尝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还一边分享吴承恩《西游记》里的淮扬素菜、《金瓶梅》中的淮扬美食、汪曾祺与淮安、历史名人和淮扬菜等文史知识,让人受益良多。桌子上的菜肴、点心、菜名,也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如“蒲菜炖肉圆”,蕴含着巾帼英雄梁红玉掘蒲根充军粮抗击金兵的内容;“平桥豆腐”,让人想起清朝康熙帝、乾隆帝多次下江南,乘龙舟路经平桥古镇的故事

05

文楼,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致的美味佳肴、园林式的就餐环境,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它是饭店,也是文人的天地。

夜渐深,我们尽兴而归。此时,月色清朗,古镇一片宁静。

作者简介:骆洪宾,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淮安区作协会员、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曾任淮安商业机械厂党总支书记。作品散见于《新华日报》《散文选刊》《中国散文家》《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市场信息报》《淮海晚报》《淮安区报》等报刊杂志。获第二届袁鹰文学奖,首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羡林杯·生态文化杂志社征文”三等奖,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散文精选300篇,“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

壹点号运河桨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